孩子的表现(不专心/冲动/爱生气/难搞)是感觉问题引起的还是行为问题?还是其实两者都有。
有些时候孩子的突然【发作】是和感觉有关的,但有些时候孩子只是想耍坏、发脾气。
比较可能原因是孩子在处理感觉问题时候产生这些【不好的表现】,后来则成为习惯的反应形式。
举例来说:有一个口腔敏感的孩子,每一次吃到自己不喜欢的材质的食物,他都会想吐:【食物在口腔里的触感,好可怕】他学习到的是吃东西=可怕!
孩子长大接受过相关疗育后,能够处理食物在口中的触感而不会感到想吐。但是他生活中还是会有不想接受新食物的时候,特别是某个让他想起食物=可怕的时候,他会发脾气拒绝吃某项东西。
父母可能会想:是不是口腔敏感问题还在,之前的感觉统合治疗没有用。
其实这是以前感觉问题的经验,导致之后发展出的行为模式。
另外一个例子:每当孩子对于感觉刺激觉得不喜欢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关注。
孩子是否会学习到哭泣或尖叫=父母的关注呢?
孩子真的有感觉敏感吗?好像有,但是他强烈的厌恶反应只会在父母面前才会出现。
如何分辨是感觉还是行为问题呢?
目前为止,大部分的人能够同意:有些孩子对于感觉刺激的输入或有过度的反应或是反应不足,或是对环境刺激中的感觉刺激有异常的反应(感觉统合异常是真的存在的)。
如何分辨孩子是单纯的行为表现,还是感觉导致的行为问题呢?
通常老师或治疗师都会提醒家长要细心地去注意孩子行为前细小的征兆。
1. 孩子这些特殊的行为,是不是已经严重影响你的生活?例如你不能带孩子去一些别的孩子都喜欢的地方,吵杂的地方(百货公司),有特殊气味的地方(宠物店),不能去参加喜酒(因为孩子会不断哭闹和尖叫)。
2. 孩子这些行为是不管在哪里都会发生吗?例如孩子只有在家里会哭闹,但是在学校不会?
3. 如果你给孩子一些【好处】,孩子这些不好的行为是否会立即停止?
4. 孩子的行为是哭叫/吵闹,但是通常没有眼泪吗?
举例来说:孩子在早上忽然不听父母的话,被催促要快一点准时出门时还大发脾气,是感觉问题吗?
孩子的感觉可能从起床就开始累积了,这不仅仅是接受到的不喜欢的感觉输入:妈妈将房间的电灯突然打开让他不舒服的被叫醒;喜欢吃的早餐没有了,要吃不喜欢吃的;换上的毛衣让她觉得很不舒服......这些不喜欢的感觉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最后孩子爆发出来。
这是这些微小的细节让你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孩子行为的整体样貌。
另外一个线索是,别人都觉得很好用的策略对你的孩子无效。
你要求孩子乖乖坐在椅子上,不然就要拿走孩子喜欢的东西。
有感觉处理问题的孩子会持续的哭泣,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失去了一些他们原有的【特权】,但是你发现他们还是会持续的在椅子上动来动去。
孩子的神经系统持续驱使他动来动去,所以不管你给他很想要的奖赏和严厉的惩罚,这些都无助于改变他的行为。
了解越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越能帮助你做分析。
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性,为了确认孩子是否有感觉统合的问题,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孩子各个感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