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增加沟通的有效性:
孩子无有效的沟通方式时,常由行为来传达讯息。
有关于疼痛、不想要的活动或地点,或其他不愉快的情况,可能借由尖叫、打人、丢东西等不适当的方式表达,其实只要注意到孩子想要沟通的努力,即是预防沟通挫折的第一步。
再来提供孩子一些适合的策略,如肢体手势或手语、图卡等表达的方法,可降低因缺乏表达能力而出现的问题行为。
但除了让孩子能够有效表达之外,接收及理解他人的讯息亦同等重要。
说话者使用简单的词语来传递讯息,同时搭配手势或视觉提示,可减少孩子在沟通上的挫折感而导致后续问题行为的产生。
五、环境改造、建立SOP:
孩子可能是因无法预测的或强烈的环境刺激而出现问题行为,故家长/老师们应仔细注意环境中会让孩子产生焦虑的刺激,用「环境改造」的方法,如调整灯光亮度,或是重新安排行程表,让孩子在人潮较少时上学等方式来避免孩子经常充斥在无法负荷的环境刺激下。
也可以协助孩子建立适当反应的「SOP」,如发觉自己对于周遭的刺激开始产生焦虑,可告知家长/老师,暂时从环境中撤离。
六、满足感觉需求:
家长/老师们了解及努力满足孩子的感觉需求,例如活动前先跳20下等,可能会避免过度的感觉寻求或感觉逃避行为,减少孩子不顾自身及环境的安 全,以不适当的强度在不适当的时机活动等。
七、给予增强物:
当在行为之后立即呈现「正增强」,可增加行为再度出现的可能性。
可以用「交换条件法」,保留孩子想要的东西或活动直到完成指定的任务,可以增加孩子的动机并使其服从,如完成作业后可以看电视。
也可使用「代币制度」,建立并教导孩子赚取代币来得到想要的行为的方式,而可以赚代币的特定行为、可以用代币换取的特权或物品,以及每种项目的价值,都必 须在初执行代币制度时详细说明,例如:孩子独立进行3分钟的活动可赚一个代币。
除此之外,将孩子不喜欢的活动与一个或多个喜欢的活动「交替」轮流进行,也可以增加孩子的配合度,记得须将不喜欢的活动无缝接轨的紧接在其喜欢的活动之后,且必 须以平淡的方式呈现,不特别强调要转换成不喜欢的活动,如此一来孩子会比较容易认为是自己喜欢的活动之延续而予以配合。
八、处理过渡时期:
孩子在活动或环境之间的的过渡时期特别容易出现问题行为,而家长/老师们的介入重 点在于提供规律性与外在辅助,例如每次都唱某首特定的歌,作为下课时间的信号:或是提供计时器、视觉行程表等易观察、易理解且客观的外在提示物,在过渡时期支持孩子,将问题行为减到少。
九、治疗性地使用自己:
家长/老师们可以提供孩子额外的时间来处理指令或组织一个适当的回应,如此一来能够降低孩子的焦虑、压力及后续的问题行为。
每个人都一 定会有不喜欢的任务或活动,大人都未必能心甘情愿地执行,更何况是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的孩子,所以若持续强迫孩子参与或一昧命令孩子配合,必定更容易诱发问题行为的产生,总而言之,这是需要家长/老师们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课题,要从中找到平衡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可不轻松。
有效处理问题行为不仅需增进孩子本身的行为能力,还包括创造支持正向行为的情境,以及大人适时的介入处理,若孩子的问题行为有变本加厉的状况,建议寻求专 业治疗师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