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我们所说的社交技能训练,对于正常儿童来说是自发的、自然而轻易就能习得的,但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却非常困难,就像我们进入到一个原始部落,在那里有着与我们不一样的语言、不一样的规则、不一样的环境,我们需要重新一项一项地学习、记忆、训练,才能掌握如何在那个部落生存生活。道理是一样的,自闭症孩子需要重新学习我们的社交规则、练习我们的社交技能,这样才能在我们的世界里进行普通人的社交生活。
孩子在社交训练中应学什么?
一
初级阶段
1、对人感兴趣。
首先当然是父母和家人,之后是其他小朋友和熟人,逐渐让孩子对人的兴趣要大于对物体和玩具的兴趣。开始可能是被动的,逐渐地期望孩子具有主动交往的兴趣。要珍视孩子主动发起的每一个交往信号,这个信号比金子还珍贵,也许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模糊的声音、一个对着你的微笑,家长应立即给予恰当的应答,让孩子明确感受到,他的眼神、表情、动作和语言对物体多数没有作用,但是对人却肯定是有用的。
2、享受依恋、陪伴时的安全、信任和快乐的感受,体验独处、离群时的无聊和危险。
3、体验自己和他人感受。
首先是体验自己对诸如甜、苦、痛、冷、热的感受,进而表现出高兴、兴奋、生气、痛苦、愤怒等。在此基础上,在各种日常生活中,开始观察和体会他人的这些感受和心情。
4、学会共同注意、对视、参照、同步、协调。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情景都是学习和体现这种能力的好机会,例如,爸爸和孩子在客厅玩耍,这时妈妈从外面回家了,爸爸应适时地用手指指向、甚至扶起孩子的头,朝向事情发生的方向,从而和孩子一起,或用语言表达(妈妈回来了!),或用身体姿势,引导孩子和你一起注视妈妈,共同注意到妈妈回家这样一个事情。然后孩子和爸爸两人对视,表现出真实而略带夸张的高兴表情,做出上前迎接妈妈的行为。孩子与妈妈拥抱之后,再看着爸爸笑了一下,这就是参照。其它类似的情景还有很多,例如客厅里突然出现好玩的玩具车或小球(惊喜、出乎意料的场景),物品突然从桌上掉下或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意外、惊吓的情景),任何共同经历的有趣或意外的情景,都可以成为我们与孩子练习共同注意、对视和参照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根据参照到的父母或他人的表情,孩子表现出相应的表情或行为,这就是会看人的表情变化;抓住各种社交线索,调整自己的行为,又形成了同步协调和配合等能力。
在正常发育儿童,上述初级社交能力大约在两岁前就能够获得,但是在自闭症儿童,什么时候拥有这些能力是不一定的,与自闭症程度密切相关。轻到中度自闭症儿童在初诊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这个能力。我们认为,一旦自闭症儿童孩子经过训练,拥有上述能力,儿童也就拥有了初级社交能力,可以被认为已经走上了训练的正确轨道。
二
中级阶段
1
依从指令行事。
例如听从妈妈的指令指认自己和他人的五官;指认物品;指认图片中的动物、水果、形状、大小、颜色等;根据指令去帮助爸爸把物品拿过来,扔垃圾等等。这些看似属于认知领域的内容,因为和指令以及执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就属于社交的范围。事实上,在自闭症的训练中,认知、社交、语言、运动、行为管理等各项内容是不能分开的,相互之间互相包含,可以互相利用、互相促进。
2
表达自己。
这里的表达除了语言表达,更加强调用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用语言说出“喝水”、“牛奶”、“吃饭”、“上街”、“出去玩”;用手势指奶瓶表示要喝奶;用点头表示同意;用眼神寻找妈妈藏起来的布娃娃。
3
回答问题。
在拥有基本语言或基本的表达能力后,接下来就是要学习回答问题,类似的问题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妈妈在哪?玩具车在哪?你要喝水吗?……”,孩子应学会基本的应答,也包括点头同意、摇手反对、指向告诉、撅嘴反对等回答方式。
4
形成功利性的社交能力。
对于很多自闭症儿童来说,在具有初步社会交往能力之后,接下来表现出来的社交能力是以交往为主,即通过社会交往表达自己的需求,为了满足需求而进行的社会交往。首先是自己生理方面的需求,如“妈妈,我要吃雪糕,你带我去超市买雪糕”。然后是自己游戏活动方面的需求,如“妈妈,我们去公园玩滑滑梯”。很显然这个孩子已经有了不算太差的语言表达能力,你我他等人称代词也用得恰当,如果每天的生活中儿童的交往都是这样的语言或交往要求,那就属于功利性社交。这是社交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孩子进步的表现。
正常发育儿童通常在三岁或四岁前具备上述中级社交能力,轻度自闭症儿童(包括高功能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在初诊时就可能具有这个级别的能力,重度自闭症儿童要达到这个层次需要相当艰苦的努力,不予治疗的最严重的自闭症患者到了成年期也可能不具备这些能力。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判断自闭症儿童是否能够像正常发育儿童一样,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阶段和同伴恰当交往、正常学习的分水岭。接下来将是高级的社交能力训练,即从功利性社交向非功利性社交过渡。
三
高级阶段
1、形成非功利性的社交能力。
尽管非功利性社交不一定都是很高尚的利他行为,但却是符合社会道德风俗的社交行为,与个人直接付诸感官的需求不太相同。这些交往从低到高,要求体现的是告诉和分享(例如,“妈妈,你看,那里有很多人”,“爸爸,今天在幼儿园,老师说我乖耶”);合作和协作(三人玩跳绳游戏);当然也有竞争对抗(下棋、玩锤子剪刀布游戏、投篮比赛),这些活动让孩子有了同步活动和协调行动的能力。
2、开始理解别人的心理。
包括他人的感受、情绪,猜测别人的心思,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这个阶段要大量采用双人或多人集体游戏练习高级社交能力,学习与同伴分享物品、分享信息(告知、显示、炫耀)、分享情感(快乐、痛苦、悲伤);逐步掌握发起对话、提问、征求意见、维持谈话、询问、求助、赞美、祝贺、同情、安慰等能力。通过集体活动游戏,懂得集体社交规则,既有如轮流、互利、共享、谦让、随大流、妥协等好的社交能力,也不妨同时学会一些告状、抵赖、驳嘴、撒谎、圆滑、对骂等看似不好、但实际生活中却也应该会有的社交手段;听懂隐喻、比喻、惯用语、成语及语调变化等语言规则;喜悦、羡慕、羞愧、内疚、妒忌、怨恨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3、个人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这些活动中的个人与集体努力,不但体验个人荣誉感,体验了个人的自豪、光荣、骄傲和无能、自卑、耻辱的双重感受,同时也逐渐学习体验“我们家、我们小组、我们班、我们学校”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耻辱感。因而孩子就会管理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同伴、老师、家长乃至社会的行为规则和要求,孩子知道要听话、要乖、要成绩好、要按时完成作业,做了好事高兴地告诉父母,做了坏事可能隐瞒,上课不再离开座位,做了小动作也尽量不让老师发现。孩子这时从表面行为上看,与正常发育儿童差别不大。
4、获得友谊和渴望爱情。
孩子逐渐长大,在和同伴共同的学习和交往中,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逐渐形成了小团体。团体之间总是希望经常见面,见面之后会非常高兴,这就是友谊的感受。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生理方面的变化使得异性之间的交往开始出现爱慕、有了前面的能力培养,青少年慢慢能够融入群体,与人相处;懂得什么是恰当的情感表示,什么是亲密的交往行为,什么是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准则所不能接受的不当行为,这也许就是孩子未来的友情和爱情的形成基础。具有这种能力,大概是自闭症患者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其实与普通人士几乎没有差别。
拥有高级阶段社交能力的自闭症患者,成年后将会有什么样的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我们认为,怀着乐观期待的心态是不过分的。也许患者可能还有这样和那样的交流缺陷,最终结果还要结合患者的认知能力以及情绪情感方面的能力来共同判断,但是请注意,达到这个阶段,则可以认为这个过去的自闭症患者与普通人在交往方面已经没有“质”的差异。
如果家长还是不清楚应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怎样的社交训练,我们推荐使用高级的观察-记录-分析-计划-执行法,这是一个包含简单评估和计划乃至执行的训练方法。带着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玩,家长在一旁观察(可用手机摄像)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互动交流的情况,一方面注意别的孩子怎么恰当地互动交流,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发现自己孩子的不恰当之处。回家后重新观看录像,分析孩子的不同之处和问题,找出症结所在,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设计情景,在家庭中开展训练。
当然,按照大部分自闭症儿童的实际情况,尽管经过有效训练,他们很可能不会达到上述的所有能力,这是他们的独特性使然,缺陷可能一直存在,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帮助。但在训练开始的时候,那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努力训练的方向。其中,有些目标的关键是培养自发性,需要孩子得到内在激发;有些目标的关键是建立思维模式,需要孩子认真学习和理解;有些目标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操作,需要孩子反复的模拟训练和实践。当能力的训练到了一定程度,家长就要学会理解、容忍、接受、尊重。
社交能力的提高和改善看来还是有一定的范围和局限性的,达到了基本交流能力后,如果继续训练,难度很大,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表现为孩子出现了情绪问题和严重行为问题,就要适可而止,降低强度或暂停进度;因为,基本交流能力的获得已经可以保证孩子的基本成长了。记住,快乐成长!阿迪达斯有一句广告词:“无兄弟,不篮球”,在自闭症训练中,就是“无快乐,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