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孤独症有哪些误区1-5
(1)认为孤独症就是性格孤僻。
不了解孤独症的人很容易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孤独症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认为孤独症儿童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孤僻性格的。研究表明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非为单纯心理方面的障碍。
(2)认为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低下,很难教会。
绝大多数研究和经验显示,到现在为止教育仍然是 有效的一种干预手段。孤独症儿童不仅跟一般儿童一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 终融入社会。教育是一种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和回归社会 有效的方式之一。
(3)认为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
孤独症曾经被认为是由所谓“冰箱妈妈 ”造成的。这种理论把儿童孤独症的责任归咎于母亲给子女们的关心和爱太少。这种理论虽然早已被推翻而且没有任何依据,但它似乎仍然时不时地以各种形式出现来宣泄情绪和归咎责任。事实上,孤独症是一种大脑发展障碍,而非父母教养方式所产生的结果。
(4)认为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自闭了。
你可能经常会听别人,有时甚至有的医生说,“ 孩子长大就会好的 ”。这样的话如果是出于安慰尚可以理解,如果是出于专业判断则是不负责任。事实上,很少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如果你对他的发展状况非常担心,你 立即寻求孤独症专业人士的咨询和帮助。观望和等待只会使你失去为孩子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宝贵的时间。
(5)认为孤独症儿童没有同情心,也不关心别人的感受。
孤独症儿童和一般儿童一样都有情感,但他们的问题是不太明白他人的感受,或者无法把自己的情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情绪以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不恰当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真正缺乏感情。他们的问题不是缺乏感情,而是他们分不清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知道怎样用适当地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自己的感情。